洗衣常见的误区
消费者与洗衣店在洗衣质量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纠纷,其中不乏存在真正的洗衣质量事故,但是很多时候,由于衣服本身的一些原因,致使双方产生诸多的误区,那么哪些常规的洗衣的误区是消费者所不能了解的呢?
误区一:认为衣服洗后明显旧了。
脏衣服在进入机械后通过各种作用,不断使污渍与面料剥离而进入洗涤剂中。然而通过微观观察,分散在洗涤溶剂中的污渍颗粒又不断地返回吸附在服装面料上,进入纤维空隙中。污渍不断地从服装面料上分离而进入洗涤溶剂中,又不断地从溶剂中回附到服装面料上,这是一个永远的可逆过程,所以说,无论是哪一种洗涤方式都不能把服装上的污渍完全清洗干净。每次洗涤完后总要残留一部分污渍在服装面料上,只不过是不明显罢了。但是随着穿洗次数的增多,每次污渍残留的叠加增多后和新衣服相比就明显旧了,这也是穿用后的脏衣服无论怎样洗,都不可能同新衣服一样的原因。
误区二:认为服装洗涤后颜色越来越浅,即掉色。
任何一种染料都是先溶于水或者有机溶剂中,在通过一定的温度、机械力、助剂、压力等的作用下,使染料分子与纺织纤维结合。但是时至今日,还没有哪一种染料在水中或者有机溶剂中可以百分之百的不溶解脱落。因此,还没有完全不掉色的面料,纺织品的颜色在水中或者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和脱落是不可避免的。
误区三:认为衣物洗涤后起毛、破损、开口。
服装在穿着过程中,由于服装面料不断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带酸性、碱性、盐性以及混合性污渍的沾附侵蚀、摩擦,存放中的虫蛀、搭色等因素,是造成服装洗涤保养后出现断线、破洞、起毛、开口、虫眼出现或者增多扩大的主要原因。这些部位的面料的纺织牢度、染色牢度等各项功能性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衣物在洗涤后,这些受损部位就会起毛、破损、开口等问题。 |